城市中心的尺度
有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
在过去十几年,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购房者,只要在一个城市待的时间稍微长一点,并且对房产比较关注的话,大概都能得出一个结论,自己买的房子涨得快不快,关键是看边上还有没有空地。
要是当年买的时候,价格比较便宜,买完之后,边上能拍一个地王出来,那就更美味了。
这个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。
因为过去十几年,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。
但是就算城市发展这么快,此空地和彼空地之间区别是很大的。
如果你买的房子,离城市中心非常远,周边空地也很多,但是很多年都轮不到开发的话,这空地也是没有什么用的。
所以,这个时候,就要关心一个城市中心覆盖到底有多远。
这种尺度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?
如果在网上看过相关文章的话,大概都知道一个一线城市中心覆盖的半径是大概是25公里左右,一个强二线中心覆盖的半径大概20公里左右。
其实,这个范围,每个城市都不太一样,所谓25公里、20公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。
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,那么就可能生搬硬套,比如我们再问一下一个三线城市中心的半径到底有多大呢?
这个时候就要了解更底层的原理。
这个距离是怎么来的呢?
就是根据通勤时间估算出来的,比如中国大城市的通勤时间是单程1小时,往返2小时,极限是单程1.5小时,往返3小时。
只要考察自驾、轨道交通、公交车等等交通方式覆盖的范围,就能大致得出相关的结论。
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相关的叙述,本文就不赘述了。
抓住通勤时间,就已经抓住问题的关键了。
但是一些爱思考的小伙伴,可能觉得还不够通透,不能灵活运用。
这个通勤时间对每个城市是否适用,通勤时间是否会发生变化?
那么如果出现变化的话,应该是怎样的呢?
比如说,北京的朋友,很夸张的说,从天通苑挤地铁,要花半小时才能挤上去,那么这个半小时到底算不算在通勤时间之内?
比如说,南京的朋友,从南京的桥北上地铁,中间还有好几个换乘,那么这些时间到底算不算通勤时间?
比如说,有些城市是有多个副中心的,那么这些副中心覆盖的尺度到底有多大?
再比如说,一个地铁的终点站,它的周围是非常容易形成新的市镇的,那么这个地铁终点站到底要离城市中心有多远,这个地铁终点站覆盖的范围到底有多大?
有没有更底层的原理呢?
答案是:有的。
这就是著名的马尔凯蒂定律(Marchetti’s constant)。
马尔凯蒂定律表明,人们每天日常出行的时间为一个常数,恒定为1小时。
不管你是住在古希腊的村庄,还是住在古罗马的城市,或者是现代的西欧城市,这个时间都是一个小时,注意,这是出行总时间。
马尔凯蒂是一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,他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,于1994年发表了相关的论文。
这是对古希腊村庄的研究,一直到现代的城市,都表明了这种规律。
无论这个城市的交通如何变化,这个时间都是恒定的。
马尔凯蒂据此推断,一个靠步行作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村庄或者城市,最大的半径是2.5公里。
所以,当一个城市的交通手段变得更快更便利的话,这个城市的半径就会变大。
这里需要指出的是,当一个城市变得更大时,人们的节奏会变得更快,这个和城市的规模呈现出幂定律的特征。
就是说城市越大,人们走的越快,从交通来说,也是这样的。
那么,为什么人们日常出行的时间是一个恒定值呢?
这就是由人的生理极限决定的。
比如,你可以一天两天走的远一些,但是如果每天都是这样,就会进入亚健康状态。
想想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码农,日常工作时间996,每天下班都9点了,再坐1个小时地铁,到家已经10点多了,然后洗洗涮涮,就已经11点了,再东看看西看看,不到12点是没法睡觉的。
关键是,第二天还得起来。
坚持几年之后,人是头昏眼花,记忆力衰退的。
这里,我们还要解释一个疑问,为什么马尔凯蒂定律说每天出行的总时间是1小时,而我们国家的大城市的出行总时间是2小时呢?
除了城市规模导致的速度加快外,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忍耐力强呗!(心酸)
把这个规律掌握了,再结合主要的交通方式,人们的忍耐力,周边买房人的口味,你就能判断某个区域大致是什么情况。
比如深圳龙岗大运中心,给大家作为案例练习。